大别山诗刊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光荣读诗

向下

光荣读诗 Empty 光荣读诗

帖子 由 刘光荣 周四 六月 13, 2013 4:49 am

一、《老地方》 
 (作者:山村墨人,2012年9月28日16:58 发于《大别山诗刊》论坛,《组诗*靠着心脏的左边行走》之二,链接地址:http://dbssk.5d6d.net/thread-30102-1-1.html


  没有过多的秘密
  还没出生,就等着我
  给我血肉、毛发、手臂
  以及隆起的喉结
  它还给了我乳牙
  轻轻咬伤母亲的乳房
  
  多少年来
  它给我顺从
  给我宽阔的道路
  而我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鞋码
  给我泪珠
  一株草正在缓慢低头
  除了自卑和胎记
  我无所是从
  
  不知不觉
  我把身子里的许多爱
  给了爱我的人
  生活的老地方
  我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壳

这是一首优秀的乡村诗歌。
题目老地方应是故乡的代称。
第一节用母亲十月怀胎的不易作喻,这种爱是急切的、无私的、伟大的,还没有等“我”出生,就急于给“我”一切,为生命准备好了一切,而“我”却用“她”所给予的“乳牙”“轻轻咬伤母亲的乳房”,对比的运用成功,语言简洁,在感情上却引起了读者巨大的共鸣,皆因这个过程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也是每一个人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之一。
第二节写作者幼年成长的过程,故乡纯朴善良的民风给了“我”“顺从”的性格,同时“她”博大的胸怀也给了“我”生活以“宽阔的道路”,“而我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鞋码”,成长对作者而言,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许多拚搏努力,而在这过程中,故乡曾经给我磨炼和感动,“给我泪珠”,在那么广阔的土地上成长,“我”像“她”怀中的一株小草,“除了自卑和胎记/我无所是从”,这是作者谦虚的写法,也与作者“寻找”的过程形成对比,又起到了打动读者的作用。
第三节写作者长大成人,有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把身子里的许多爱/给了爱我的人”,所以故乡——“我”“生活的老地方/我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壳”。给“我”生命,抚育“我”成长的,“我”没有报答,而“我”只把爱“给了爱我的人”,这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拨动读者情感的心弦。
在论坛里,同意该作品二级精华。

——————————————————————————————————

  二、《温暖》
  
  (作者:九姑剑方。2012-9-1516:24:19发于重庆《大风诗歌》诗坛搏击专栏,《组诗*住在农历的月亮》之一。链接地址:http://www.dfsg023.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只有月亮亿万年不变心
  每月走动,还来看看我这个乡下亲戚
  有时是在后半夜,当我推开梦
  心中若有所失
  我看到他,从那么远的地方
  送来比梦还轻柔的温暖
  
  这首诗起笔不伏,有先声夺人之势,“只有月亮亿万年不变心”,这是与现实生活相对比,现实中有太多的“变心”了,对于决不变心的月亮,当然,一下子就亮在我们的心灵最深处了。第二句“每月走动,还来看看我这个乡下亲戚”,这又是和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比,对于那些一年半载不回家的现代人来说,又是一种情感的冲击。
  “后半夜,当我推开梦/心中若有所失”,对于一位被现代人所遗忘的乡下女人,她在梦里推开窗,也许有一些寂寞、惆怅漫上她的心头,这时,一轮满月,正好从远方赶来看望,送来一些温柔,一种温暖也漫上她的心头。这是怎样丰富的想象呀,此时此地,如此美妙的意境,不免要催动读者的眼泪,潸然而下。

————————————————————————————————————————

  三、《黑色的怒吼》
  (作者:纪开芹 2012-5-24 22:08:35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微诗大赛专栏,链接地址:http://zgsglp.com/thread-25977-1-1.html
  
  此刻,我只能盯着画面
  用目光切割世界
  其实,他们早于我之前将它撕扯得支离破碎
  并且在每一块碎片中安插
  一个隐秘的故事
  一个黑色的欲望
  
  也许,某一天
  地球在巨大漩涡中倾斜
  那些房屋静默着
  最终成为可悲的道具
  从此,我们一贫如洗
  除了坚韧的手掌、裸足、脊背
  和响彻天宇的怒吼!
  
  以画入诗,全诗凝重,诗句有质感,并且以人为本,终极关心民生问题。为有怒不敢发的人代言,为憋屈的人代言。
  把诗的韧力与张力蕴于舒缓有致而略显紧张的节奏中,把心中的愤怒蕴藏于一句一句地排列并意义递加而错落有致的诗句之中。在女性的柔力里,暗蕴着刚性的风雷之声;如颗颗珍珠滴敲玉盘,声声都响着诗的清脆。
而最后一句“响彻天宇的怒吼!”起到点睛的作用,也是诗人感情达到极致的时候。
(此诗获中国诗歌流派网微诗大赛第一期第一名)

——————————————————————————————————

  四、《把桃花还我》
  (作者:梦幻彩蝶2012-4-418:39发于《中国文学家园》论坛链接:http://www.wenxuejiayuan.com/vie ... E%BB%C3%B2%CA%B5%FB

光荣读诗 Attachimg 光荣读诗 12100418197e2eb15bee16eb68
下载 (22.6 KB)
2012-10-4 18:19
  
  
  披月光的衣衫
  双手合十 靠近上帝的仁慈
  
  心愿 在指尖燃烧
  点亮你千万里河山 我的夜失血
  很多话 说与不说都一样
  如披风的白
  一看就懂
  
  目光的角度
  刚好 放下一个春天
  如果有风经过 请你
  把桃花 还我
  
  
  彩蝶,你以画入诗,我已经不敢用我的文字,来言说这首诗歌的美丽;你的圣洁,即是你的诗的圣洁,你的飞舞,即是你平静的面容下,我们的诗神的翩翩飞舞。
  “月光的衣衫”喻纯洁和善良,“双手合十”我读出虔诚和端庄,相信“上帝”,也就还有梦想和希望,即还相信善。
  “心愿在指尖燃烧”,一些信仰、一些热血、一些善良的心灵,还有、还在;“点亮你千万里河山”,就如你的诗,点亮我阅读的眼睛。(诗人写诗,何尝不是一种燃烧?)这是我的一个比方,意思是说,这种“点亮”,与精神息息相关。然而,除了***和热血之外,诗人的夜晚更多的是沉默和黑暗。对于知己,“很多话说与不说都一样”,就那种纯洁的白,我们一看就能明白;就如你的诗,我一读,就感动了。所以,不说最好;说了,却觉得多一分心思。
  “目光的角度/刚好放下一个春天”,这样温暖的目光,让我感觉到和整个春天一样温暖;因为这目光里不但有似水的温柔,还有发自心灵深处的善的力量。“如果有风经过请你/把桃花还我”,如果春风来了,请把桃花盛开;我送你整个春天的艳红,你如果不很乐意,请还我,那些春天的秘密和心事。
  这首诗还有明显的亮点,就是情感温柔细致,音韵缠绵回旋,节奏把握特好,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


  五、《时间密码》
  
  (作者:拈花汉2012、9、27——15:51发于《大别山诗刊》论坛链接地址:http://dbssk.5d6d.net/thread-30047-1-1.html
  
  
  岁月被一只蚂蚁的步伐惊醒
  以奔的姿态前行
  道路打了个趔趄
  蚁巢深深震惊
  
  时间贴着路面一如既往
  把一长串惊呼刷新
  青春翘起尾巴陷进
  昔日的艾草青青
  
  季节没有搭理一切
  只顾巡逻春夏秋冬
  把脚印记入树心
  回头,留下圈圈皱纹
  
  如今,光阴踱入二十四年风中
  一把大锁锁死了院门
  院内,风景长出如诗如画
  漂泊的影子却,再也没有转身
  
  
  这是一首好诗,但绝算不上精品。首先,我来谈谈它的不足之处。
  和第一首诗山村墨人的《老地方》相比,两者的构思有雷同之处,都是以时间为纵线按排结构,本诗第一节是写一个人从小迅速成长,包括在某种“震惊”和“趔趄”下;第二节写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急促走进了青春岁月中,关于青春的一些记忆,永远地留存大自然中;第三节写纵然青春美好和仓促,但时间仍一味匆匆,就如“树心”,在人的皱纹里,留下岁月的一些痕迹;第四节由时间的普遍现象回到作者的个体经验,“二十四”岁了,作者走出家门,不曾在时间里回首,那些记忆深刻的故里。虽然在表达上也有亮点,但没有《老地方》的感情冲击人的心灵。
  和第二首九姑剑方的《温暖》相比,这首诗的小技巧过于雕琢。“道路打了个趔趄”,是主客的对调,应该是主语“岁月”行走在道路上打了一个趔趄,这里作者艺术地说成是“道路”打了个趔趄;“震惊”,表达蚁对“趔趄”的反应。这都是一些小技巧,可以给诗歌增加一些小情趣,当然是可以的。但从大处来看,却让人觉得太虚。而《温暖》的技巧就运用得比较好,让人发现不了,是无迹可寻的,它句句都用了对比,句句又无对比可寻,其实,参照物融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在诗中就一字不提了。这是参照物找得好的好处。对诗来说,无技巧就是大技巧,却能传达震撼人的情感。
另外,有两处地方提出来和作者商榷,一是“以奔的姿态前行”一句,太干涩,不够圆润,可以在“奔”后加一个字,成“以奔跑的姿态前行”;另一处是最后一句“漂泊的影子却,再也没有转身”中间的停顿太生硬、突兀、割裂,意义显得不完整,可以在主谓之间停顿,即为“漂泊的影子,却再也没有转身”。
  所以,毫不客气地说,我认为在论坛里把此诗设为二级精华,有拔高之嫌,最多刚够精华。
  当然,这首诗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很多,比如主题集中,把对时间匆匆的感叹,无形之物让有形的景与心灵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还是要有一定功力的;构思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语言上毕竟讲究了一些换位、通感、通喻、借代。还有叙述的平稳也很不容易,把感情内敛而埋藏在字里行间,这些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作者做到了。作为年青诗人有此成就,也是可喜可贺的。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来对照,也许要求过高了一点,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作者一定会超越吧。毕竟,年轻就会拥有一切!


  ——————————————————————————————————————————————————

六、《泻玉瀑布》
  
  (作者:湖南 常德 黎三龙 发表于2012-4-1910:44《大别山诗刊》论坛诗赛专区,链接地址: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
  
  还有什么样的誓言,比它更有力度
  从高处一泻而下
  时光来不及弯曲,就直达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大声喊出来
  像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热烈的表白
  生命里所有的磅礴和执着
  在这一刻都被见证,被一条瀑布轰轰烈烈地临摹
  
  更像天空寄给大地的情书
  一封白纸,不着一字
  唯天知,地知
  
  还有什么比它更奢华
  以一瀑飞流制造白云,制造烟雾
  制造世间最纯净的珠玉
  
  它还制造春天。我看见
  一朵朵梨花飞来,像内心开出的圣洁的花朵
  有浮世的安宁
  
  
  这首诗确是精品,在平淡中蕴足了豪情与稳健。
  第一节,写整体印象。以“誓言”与“时光”作喻,如天外之物,飞泻而来,有气势、有力度;又以“惊心动魄的爱情”暗喻“泻玉瀑布”的风采气度,当令读者赏心悦目,又有感情的激荡与深入。
  第二节,写声音。“大声喊出来/像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热烈的表白”,这神来之笔,又要令人击节赞赏,——有多少人能这样,把心底的爱、心底的情,“大声喊出来”“向另一个人热烈的表白”,这样的爱的表白,岂不令人羡慕?这样的勇气、磅礴和执着,岂不令任何一个人心动?这是爱情的绝高境界,也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境。
  第三节,写颜色。以“情书”作喻,应是“白纸天书”,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的天地“情书”——“天空”爱上“大地”,多么浪漫的情怀,多么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岂不令天下有情人动容?
  第四节,摹形状态。以“白云”,言其流动颜色之飘逸;“烟雾”,言其朦胧潮湿之缠绵;“珠玉”,言其闪亮润滑之光泽。
  第五节,摹神拟韵。以“春天”和“梨花的圣洁”喻“瀑布”之神清气爽和“安宁”之韵味。
  这首诗的节奏流畅铿锵而至神妙之境,读来不觉一字多余,也无一字拗口。
  读完整首诗,顿时,尘心有通泰之感,尘体有飘飘出世之姿。
(本诗曾获【天堂寨杯】诗赛二等奖)

————————————————————————————————————————————————————————————

  七、《西风凉》
(作者:楼兰女子 2012-10-12 18:17 发表于大别山诗刊论坛 诗歌大厅 链接地址:http://dbssk.5d6d.net/thread-30920-1-1.html
  
  我死那天芦花刚好盛开,满山坡是白,满丘陵是白
  来客肃穆安静。过水桥,淌火盆,砸碎土碗,撒糯米
  唢呐声声催人泪流啊,妈妈来哭,儿女来哭
  爱过的男人来哭,看热闹的也来哭
  那时我睡在洁白的绸子上,比羽毛还轻
  那时风往西吹。芦花纷纷扬扬的

光荣小评:  
  楼兰,一听这名字我的大脑中就浮现出一位古典美女的形象,而在大别山诗刊五周年庆活动中曾亲见她雅照一张,果然是古色古香,微微忧郁的大眼睛,古诗一样典雅的笑容;然后看到她在论坛上开了“楼兰评诗”的专栏,读她指尖流出的诗评,一个一个平凡的文字却似有古典的美色美香,读之不亦乐乎,旋又被委以副主编的重任,再读其诗,我心不由信服。
  
  “西风凉”,初读题目就给人一个怅惘的心境。想象充满全篇,任何想象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虽是写想象人死之后的悲哀情形,但未尝不是对作者当下心境的反映,即以死咏生。
  起笔入题,简洁快捷,“我死那天芦花刚好盛开,满山坡是白,满丘陵是白”,明知是生,偏以“死”开篇,是写心也——心伤,心死;芦花开,满山白,是铺叙烘托手法,境界自成。
  “来客肃穆安静”,以静衬伤,心越静,越失望。“过水桥,淌火盆,砸碎土碗,撒糯米”,这些习俗在诗里流淌,也是在作者的心里流淌,以平静之语调,写感情之汹涌。
  “唢呐声声催人泪流啊,妈妈来哭,儿女来哭/爱过的男人来哭,看热闹的也来哭”,写别人痛哭,衬自己心悲;这种心悲,实是复杂,想象这么多人来哭,自己死后若真的能看得见这个过程,来哭的人身份不一样,自己的心情肯定也不一样,即使是悲伤,也是不一样的悲伤,这里,想象就带得有探索人生的价值。我想知道的,作者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看到“爱过的男人来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至少些许的幸福和感动应该还是有的吧?
  “那时我睡在洁白的绸子上,比羽毛还轻”写“我”死之静美,是浪漫的写法。其实,这一句可以是结句。
  “芦花纷纷扬扬的”,照应开篇,造成余音缭缭。
  整首诗为虚写,但读来却觉得是实,情感充沛,冲击力强,读后令人灵魂在黯然中有伤的愉悦。
由这首诗,不由想起文字表面的平静力量下的张力,使人心的动容;还有就是诗歌写作时角度的切入,本诗就是从反面入手,即从“死”后的角度加以想象,既超出现实,又尊重现实,反映真实的自己。
  建议第三行“泪流”后不要“啊”,最后一行不要“那时”,为“风往西吹”,之后的句号改为逗号。也可将最后一行精简,“风往西吹,芦花纷扬”,加入倒数第二行。个见,仅为参考。

————————————————————————————————————————————————————————————


    八、<<月光满地>>
  (作者:姚彬2011-11-922:37:26由大风发于“大风诗歌”组诗方阵栏目,链接地址:http://www.dfsg023.com/forum.php ... amp;extra=#pid51391)
  
  
  月光没有家,平铺直叙。月光没有家,歪歪倒倒。月光在寻找家
  因为中秋,不得不写到月光。月光白得很,王小妮们已说过好多次了。
  在灯火通明的城市,月光没有灯光白,月光没有出路
  猴子不捞月亮,月光进不了人民的心中,月光满地
  满地的白血,占据着2011年的中秋,有些豪强,有些倔强
  满地的白,有的拱起,有的凹陷。一些,已经老了
  一些,还在老。满地的白,一寸一寸地老去,一寸一寸地寻找自己
  
  
  本诗以写实的叙述口吻铺开记叙,看似无技巧,实寓巧于大拙之中。起笔直入,“月光没有家,平铺直叙。月光没有家,歪歪倒倒。”以平淡的笔调,运用拟人手法,写“月光”的平凡,实则写“月光”代表的普通人的平凡;“月光在寻找家,因为是中秋”,这句让我想到古时的游子,中秋之夜,“今夜月明人尽望”,那种思乡之情,感动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然而,写到“在灯火通明的城市,月光没有灯光白,月光没有出路”,我想起了那些在城市里艰苦奋斗的民工,中秋之夜,城市人都在家里团聚,而那些没有回家的农民工,却在城市的热闹里失去了自己本心。然而,“猴子不捞月亮,月光进不了人民的心中”,再联系前面作者写到王小妮,这里,月光肯定不是隐喻前面我所想的人,而是如作者一样的知识的精英,那些孤独的诗人,精神的强者,却是那么容易触动寂寞的神经,“月光满地/满地的白血,占据着2011年的中秋,有些豪强,有些倔强”,那么白,那些坚强的孤独,那些寂寞的精神。而“满地的白,有的拱起,有的凹陷。”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了,随物赋形,月光的形状,竟是如此的神妙,也可表示驰骋精神世界的人精神的起伏与痛苦。“一些,已经老了/一些,还在老。满地的白,一寸一寸地老去,一寸一寸地寻找自己”,写“月光”老了,应是和作者的心情有关,那些精神的强者,却抵不住岁月和相思的磨砺,而“一寸一寸地老去”,但是最后一句“一寸一寸地寻找自己”却韵味深长,赋予整诗以特定的哲学意义,正因为“老去”,而回归自己。
  
  (小注:姚彬,1972年出生,重庆涪陵人,时用笔名苦爷。出版有诗集<<重庆,3点零6分>>、《逍遥令》、《姚彬诗选》。获第二届巴蜀青年文学奖等。)

————————————————————————————————————————————————————————————————————

  九、《雪中的拉车夫》

(作者:左岸 发表于 2012-9-24 17:35:36 《大风诗歌》论坛 新诗天地专栏 链接地址:http://www.dfsg023.com/forum.php ... p;extra=&page=1)
  
  现在他的敌人很多
  西北风,暗夜,大雪没踝的道路
  还有车上的我
  都来消耗他的热量,但他并不在乎
  只管低头朝前拉,从他嘴里吐出的气
  越来越白。高大的建筑群
  黑人一般的行人树,都被他甩到身后
  
  不料前面发生事故,马路拥塞
  他无法再行,便不好意思和我中止了合同
  我把十元钱递到他手上
  在他抬头回绝的刹那,我看见
  他眼睛里有一块铁的伤疤
  
  
  这一首诗,环境典型,情节鲜明如小说一样生动,而结尾那一瞬间直击人心深处的忧伤印象,留给读者深深咀嚼。
  
  “现在他的敌人很多”,起笔突兀,有先声取人之势,造成一种紧张对立的气氛,实则为写“雪中的拉车夫”的坚强、不屈和辛劳埋下伏笔。
  然后,慢慢叙述,这些“西北风,暗夜,大雪没踝的道路/还有车上的我”,“高大的建筑群/黑人一般的行人树,都被他甩到身后”,作为“车夫”的对立面而存在。以“敌人”的繁复,反衬“车夫”的坚定;以看得见的“高大”,正衬第二节“车夫”那看不见的隐藏于他凡夫俗体内的精神的高大。
  第一节写物质世界的现实生活,“车夫”在雪中艰苦的条件下,以自身诚实的力量求生存;第二节由一个意外事故“不料前面发生事故,马路拥塞/他无法再行,便不好意思和我中止了合同”把诗歌的故事情节推向“车夫”的精神层面。
  读到这里,“我把十元钱递到他手上/在他抬头回绝的刹那,我看见/他眼睛里有一块铁的伤疤”,方知人世的高楼是矮小的,而攘攘红尘中的凡夫俗子的精神却是可以高大的,他们是何等善良、诚实、坚强!
  
————————————————————————————————————————————————————————

  十、雪莲伴禅

(作者:如云飞过 发于2012-10-27 《大别山诗刊论坛》诗歌大厅 链接地址:http://dbssk.5d6d.net/viewthread ... p;extra=&page=1)
  
  文/如云飞过

光荣读诗 Attachimg 光荣读诗 121103003609a21f27cf5caef4
下载 (42 KB)
2012-11-3 00:36

  
  雪花
  一瓣、两瓣……
  从春数到冬,你就来了
  佛塔
  一圈、两圈……
  转完三百六十五天,我们
  就相见了
  
  银装素裹的清晨
  你会来
  箫声穿心的夜晚
  你会来
  海棠和梨花隔岸相望的时候
  你会来
  
  有一类诗,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还有一类诗,是爱的极致,是情到深处的流淌。而这一首小诗,把二者都做到了。
  小诗的第一节,起笔写“雪花”飞舞,是言美丽,亦言纯洁,更妙处是意境自高。承以“佛塔”,增加诗的禅意和庄重之感;在诗意上重在叠加而循环往复,有一唱再叹之美——“从春数到冬”与“转完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指完整的一年,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你就来了”与“我们/就相见了”意思有细微的差别,后者更进一层,因为这个“相见”,也许是在佛前跪了五百年,才能修得的。层进之意,还在于,这种爱与情不仅仅是世俗之爱与情,而带上了佛与禅的光环。
  第二节,是由三个时间状语+三个相同主谓句(“你会来”)的分句构成的排比句。在前面已有的意境的基础上,更显深情的表达,把小诗的思念、期待、缠绵的爱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艺术不是以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无论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传神写照”还是“气韵生动”都是艺术家(这里指诗人)的心理世界和人生情感经历体验的反应,小诗不乏文字之机智巧妙,亦有人生爱情之智慧通达,是爱的期待,情的表达,字字都蕴着奇妙的韵致。和我国传统美诗《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及戴望舒的《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诗以意境见长,简略见长,深情见长。套用一句老话,“因能极于情,故能极于诗”。
  
————————————————————————————————————————————————
十一、《母亲》

(作者:踏雪 2012-11-23发于大别山诗刊论坛诗歌大厅 链接地址:http://dbssk.5d6d.net/thread-32844-1-1.html

光荣读诗 Attachimg 光荣读诗 1211241727345582f76443b8d3
下载 (105.51 KB)
2012-11-24 17:27

  母亲
  
  文/踏雪
  
  光阴一段一段打成捆
  日子老了
  
  我们催着
  你一直围着灶台转
  转来转去炊烟
  糊里糊涂就从两鬓
  漫过头顶
  身子被我们拽得
  一寸一寸朝泥土的下面接近
  
  我飞出村口的时候
  老槐树落下几片叶子
  你柱在手里的思念
  又高了一截
  
  
  
  
  首段,是言时光催人老,不知不觉,美丽的母亲已成老人。
  二段,母亲的老,不光是时光的杰作,而是因为她的心中有“我”及“我们”,“我们”也如时光一样催着她匆匆老去。取“炊烟”之色,也是言母亲的辛勤的劳作,母亲围着灶台转,孩子们围着母亲转。
  三段,言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家出走,这是母亲的希望;但“我”走到哪里,那里就有母亲的思念,以“拐杖”作喻,言母亲的“老”再增一分,思念也再长一分
  全诗简洁、质朴、深情、感人。把人感恩母亲的心唤醒,有直击人内心深处的力量。暗喻、通感、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的纯熟运用也为诗歌增色不少。  

————————————————————————————————————

  十二、《那些空余的冷集腋成裘》
  (作者:殷晓媛2012-4-1214:58发于大别山诗刊论坛诗歌大厅链接地址:http://dbssk.5d6d.net/thread-20802-1-1.html
  
  《那些空余的冷集腋成裘》
  
  在众生眼窝里撒播同位素的人,收获桂皮的气息
  及千亩空寂。遁形的铜色的蛇
  满足于趋近于烟岚的形体,而象形的色彩
  从雾中析出,兼有香脂的腻和灰烬的轻
  落满碳素的枝头。卵石间被打乱的倒影
  
  淡然起身,从桑田一隅挟着月光
  飒飒而过,人们便开始从古井和谜样的湖里
  拾回视觉:陶水罐里一缕天青,像叮当作响的黄金
  游弋,不生根,不逃逸。
  
  先说一下题目中的一个成语“集腋成裘”的意思——集:聚集。腋:狐腋下的皮毛。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积小成大。那么题目的意思大致就是“那些空余的冷一点点积累下来,成为寒冷、沉静、清幽、淡然和寂寞”。初看题目,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如何把“冷”集起来,应该说冷是一种感觉,如何把这种感觉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是用最高贵的“诗”这一载体?

  古人有语云“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有一种理解是具体的理、事、情,并不是通过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幽渺、想象、惝恍”的语言即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突然就意识到,作者在这一首诗里恰恰是要运用一种相反的过程,即如果说理、事、情是通过某种模糊的语言艺术得以展现,那么这里就是要用一些确切的意象来表达一种抽象而又飘忽模糊的感觉。

  再读完全首诗,让我感叹通感艺术确实是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这首诗的成功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通感手法运用的成功。而懂得通感,就解决了对这首诗理解的关键。想起第一个系统论述通感手法的第一人,应是钱钟书,他著有专论《通感》。古代成功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也很多,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得“闹尚书”之美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之“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

  想到了以上两点,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第一节“在众生眼窝里撒播同位素的人,收获桂皮的气息/及千亩空寂”,桂应在八月花开,其皮之息香,其味时浓时淡,乃是用通感摹“冷”之味香,之息雅;“千亩空寂”,状“冷”之神髓,也是言人的心态。“遁形的铜色的蛇/满足于趋近于烟岚的形体”,此句乃状“冷”之形、色和活动,蛇乃喜冷之物,又令人惊惧,用来拟“冷”极具神韵;“烟岚”,多变、乳白,赋予“冷”以神秘。“而象形的色彩/从雾中析出”,写“冷”会让雾结晶之自然现象,而“色彩”一词又给冷漠的“冷”一种流丽铺张的感觉。“兼有香脂的腻和灰烬的轻/落满碳素的枝头”,用“香脂的腻”“灰烬的轻”“碳素”状“冷”之可爱情态和颜色。
  “卵石间被打乱的倒影/淡然起身”,“淡然”用得妙,极力摹“冷”之神韵,与作者的心灵乃是相通的。“从桑田一隅挟着月光/飒飒而过”,“月光”,状“冷”之轻柔飘逸,实反映作者的性情爱好。“人们便开始从古井和谜样的湖里/拾回视觉”是言“冷”之来源和起处,有恍然顿觉顿悟之感。“陶水罐里一缕天青,像叮当作响的黄金”,状“冷”之形、之色、之声,“黄金”言“冷”之重。“游弋,不生根,不逃逸”,此句是承前句“冷”之“天青”,我在这里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

  凭第一印象,我第一次在诗下的留言是:“把看不见的冷,写得这样有形、有声、有色,真是美了、妙了、绝了。”
  
————————————————————————————————————————————————————————
十三、浅谈现代诗歌的文言之美
  
  ——也谈读“诗怪”李金发《给蜂鸣》之白话散文法入诗的一点体会
  
  鲁迅在《孔乙己》中刻画人物,用“满口之乎者也”,活脱脱刻出了一个落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想见孔乙己有一肚子旧式墨水学问。这里把“之”排在第一位,说明它在文言中的地位尊崇。白话小说在客观而平静的叙事艺术中把文言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诸多小说散文中也大量运用白话文言;当代作家贾平凹在小说中也能自觉运用文言虚词,在现代小说中不能不说是一道靓丽风景。而“诗怪”李金发在《给蜂鸣》也大量运用文言虚词,也为诗歌语言带来一层文言之美。
  
  《给蜂鸣》一诗三十六行中,用了二十八个“之”字,可见白话文言对其影响之深,还没有摆脱旧的习惯,虽然五四提倡新诗,求新求变。除了“之”字之外,还用了“而”“也”“甚于”“将”等文言词语。
  
  “忧戚填塞在胸膛里,露出老猫之叹息”,此句中的“之”起助词的作用,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在的“的”,但换成“的”就少了一种古典的优雅之美。“长天原野变成一片紫黛,如老囚之埋葬”,此句中的“之”是音节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但如省略了就会缺少天然的音韵铿锵之美。“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此句中的两个“之”,也是助词,但表示的是前面的形容词与后面的中心语是形容与被修饰的关系,用在此处有对称之美。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此句堪称此诗的经典之句,在直白中富余丰饶的诗意,在比较中直抒胸臆,能起到这么好的表达效果,“甚于”二字功不可没,好在不由分说地攫取了读者注意力,“为什么作者更爱‘你’的‘哭’”呢?,“你”当指弃他而去的女友,也可理解为忘记了他个人的“整个中华民族”,“在黑暗和落后面前啊,中国人,‘我’多么希望你们没有盲目乐观,‘我’愿意看到你们在悲哀中反思、奋发和前进”。
  
  “将与情爱同笑在你之心灵里,/或舞蹈在湖光之后,节奏而谐和也”,此句中的“而”字表并列关系,说明“节奏”一词应与“谐和”一样,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意思是“有节奏”的意思;此句中的“笑”与前一句的“呻吟”一词相对照,“也”表判断,肯定“或”之后的这种情况的“有节奏和谐和”之意。
  
  仅举以上三例,即可管中窥豹;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此诗的文言之美了。而一代“诗怪”长于文言之辞,也是与他在努力沟通中西,欲把西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相互融合所作的尝试。但在客观上让他的诗更加晦涩难懂,形成了他瘦硬清冷颓废的诗风。他得享盛誉,被称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第一人,我想,长于文言之辞也是原因之一,有神秘飘忽之风神,这也是和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真乃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也。
  
  结尾处想起一句诗来:“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啊,多么怪异的诗人!多么矛盾的灵魂!乃是那个矛盾的时代的产物。
  

附原诗:给蜂鸣
(由中国诗歌流派网管理员admim 于2012-11-25 17:17:58 发表于《重读经典》专栏 链接地址:http://zgsglp.com/thread-95618-1-1.html

李金发


淡白的光影下,我们蜷伏了手足,
口里叹着气如冬夜之恶狼;
脑海之污血循环着,永无休息,
脉管的跳动显出死之预言。

深望黑夜之来,遮盖了一切
耻辱,明媚,饥饿与多情;
地狱之门亦长闭着如古刹,
任狐兔往来,完成他们之盛会。

我愿长睡在骆驼之背,
远游西西利之火山与地上之沙漠;
无计较之阳光,将徐行在天际,
我死了多年的心亦必再生而温暖。

你!野人之子,名义上的朋友,
海潮上仇视之蛤壳与芦苇之呻吟
将与情爱同笑在你之心灵里,
或舞蹈在湖光之后,节奏而谐和也。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
忧戚填塞在胸膛里,露出老猫之叹息。
你以为“冷风怒号万松狂啸”,
长天原野变成一片紫黛,如老囚之埋葬。

海深的世界之眼,满溅着女人之泪,
任我们桨棹往来,荇藻生长,
惟太阳之光可使其干枯在片刻。
但愿既得之哀怨长为意识之同僚。

奴隶之奴隶,还带点微笑,
两手靠在胸后似与人作揖。
捷克斯拉夫人之胜利与傲气,
将到世界之终期而不衰歇。

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
当学犹太人之四向奔竞么?
“一领袈裟”不能御南俄之冷气
与深喇叭之战栗。

这是游猎者失路之叫喊,
深谷之回声,武士之流血,
应在时间大道上之
淡白的光影下我们倦伏了手足。

1922,Dijon。
  
  ————————————————————————————————————————————————————————————————————

十四、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读许多余《冬至》有感

  读80后先锋作家诗人许多余先生的新近诗作《冬至》,因诗语里蕴含的张力与抗力而动容,又因其蕴含人生的矛盾、豪放、悲怆与对峙而心惊,遂百度了一下,才知古人是这样解说冬至的:“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诗题《冬至》,虽不是实指冬至时节,但借这节气一点点内涵,实指百年人生过程中某一相类似的小站、某一次休憩驻足和某一次回顾反思,当是毫无疑义的。我想把诸诗人写诗比作百花飘香,百花对自己香味的奇妙能知道多少呢,我看,还是作为赏客的游人更为沉醉和深味吧。我不是想说诗人对自己的诗了解得少,而是说诗人写诗也许只是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一朵耀眼的火花,在生活的铜墙铁壁下找到一个恍然的出口喷涌而出的灵感,表达往往通过物外之象、象征之韵味达到的。而我从这首以一次爱的经过抒写人生状态的《冬至》里读出了希望和春天的气息:越失望、越绝望,以前抱有的希望就越重、以前的爱意就越浓;现在越悲怆,则来年的春天越灿烂。
  开篇即是结束——

  “它们停止伸展弯曲
  在大雪来临之前
  潜入矿物质或海绵体
  必须藏好内心的风暴
  眺望止于大海
  这些擅于结冰的日子
  仙草芳踪难觅
  玉叶弃别金枝
  ***青黄不接”

  显然,第一节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技巧,以复数物的不确定性“它们”引入主题,既可指人身体的自然属性,也可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重“物”性当是一定的。然后,借用热胀冷缩的物性,再回到叙述的主体,“必须收藏好内心的风暴”是一个好诗句,内敛冷静,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眺望”即是对未来的希望之心,“止于大海”,是因为这是“结冰”的日子,叙述主体的希望似乎结束了,“仙草芳踪难觅”三句意思差不多,只是反复强化,“我”的生活多么枯燥呀,多么无味呀,像结冰一样死水的平静,或者寂寞,或者孤独,或者烦燥,逼迫着人多么无望像要发疯一样。反映了叙述主体对美的追求,对充满***人生的留恋。读到这里,我们将要问:这么宽广一片海域,“结冰”以前有着多么美丽的浪花一朵朵?一定有着多少激流涌荡。那么,我们看第二节诗,所以说全诗皆运用了倒叙。

  “乖戾
  是我未来的小女儿
  紧迫的初潮
  不在乎暴风骤雨
  受制于阴晴圆缺
  我最大的悲伤
  是梦见多年前的你
  与现在的我
  相遇”

  “乖戾”是叙述主体对“我未来小女儿”的感受。“我未来小女儿”决不是“我”的小女儿,而是“未来”的;“未来”的女儿,现在像谁呢,这个我们不难明白,她就是叙述主体的恋人或者说是女友。此“乖戾”,我要理解为对爱情的信任、痴心、完全地投入与交付,或者叙述主体要表达的是“索取”,这样的“索取”是不是可以原谅的?正是因为有对爱的信任与投入,我们不难理解“暴风骤雨”,这样的爱不但是可以用诗这一高贵的载体记录下来,也应该铭之在心,刻之在魂。但是,“我最大的悲伤”来了,“多年前的你”是不是“我未来的小女儿”,“现在的我”是不是“以前的我”?人们常说,真爱是不变的;是的,“我”也承认“我”的“爱”是不会变的,但人未变,爱未变,时间却变了,环境却变了。这一刻的“我”,决不是那一刻的“我”;那一刻的“你”,也决不是这一刻的“你”。所以,我们的相遇,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里。“我”能不能改变这样的生活,能不能改变“你我”或者“她”曾经生活的经历?欲说还休,不说也未休。只好读第三节,“我”继续的“回忆”。

  “我们像一对死敌
  陷进对方
  如惊涛拍岸
  浪花将万钧雷霆草草收场
  青春的死亡太过草率”

  “死敌”言“冤家”之意也,所谓不是冤家不碰头,这一碰头就成了爱恨交织的“冤家”了。对第三节,要作多角度的解读。第一层面,“死敌”即一对恋人,爱,也是一种斗争,一种挣扎,有时,还是一种绝望的挣扎,青春在错误的爱情中草草收场——正确的爱情,让青春得以延续;错误的爱情,让青春之花枯萎。哎,正因为有错误的爱,才让情在人生中多姿多彩。第二层面,小我与超我的矛盾。第三层面,作为实体的个人面对生活之虚无的不屈、绝望的斗争与挣扎——————对抗。这一节无异也是精彩的,把生活的惊险与结局之平淡描述殆尽,有落寞失望意。用的是收笔。再看最后一节。

  “此时
  火焰望风而逃
  空余漆黑而凌厉的洞口
  等待着闪电等待着
  漆黑的夜晚被大雪填埋”

  最后一节回到结尾,用“大雪”照应开篇。生活回到原状态,言爱要经历等待。有余味。
  本诗用爱喻人生,状内心在生活中的痛苦与欢乐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旧的希望在冬至时终结,新的希望在冬至时萌发。因为“春天”离“冬至”亦不远了。
  想起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和《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遂借《小至》的开头两句作这一篇读后感的题目,望少年老成的许多余君不要笑话,也得享杜老“且覆掌中杯”的乐趣。

附原诗:《冬至》

(韩庚成 于 2012-11-25 20:03:02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重读经典栏目 链接地址:http://zgsglp.com/thread-95659-1-1.html
作者:许多余


它们停止伸展 弯曲
在大雪来临之前
潜入矿物质或海绵体
必须藏好内心的风暴
眺望止于大海
这些擅于结冰的日子
仙草芳踪难觅
玉叶弃别金枝
***青黄不接

乖戾
是我未来的小女儿
紧迫的初潮
不在乎暴风骤雨
受制于阴晴圆缺
我最大的悲伤
是梦见多年前的你
与现在的我
相遇

我们像一对死敌
陷进对方
如惊涛拍岸
浪花将万钧雷霆草草收场
青春的死亡太过草率

此时
火焰望风而逃
空余漆黑而凌厉的洞口
等待着闪电 等待着
漆黑的夜晚被大雪填埋

2011.12.12

——————————————————————————————————————————————————


十五、 以史为鉴,记住苦难

——读黄翔《野兽》想到的

诗是生活之歌。没有生活,也就不会有诗歌;如果没有苦难的生活,也就没有深刻的诗歌。希望,给诗人奋斗的力量;痛苦,给诗人坚持的力量;磨难,给诗人坚韧的力量;压迫,给诗人反抗的力量。读了黄翔先生的《野兽》一诗,我的心中有一个深沉的声音在深处呐喊:以史为鉴吧,记住苦难!

本诗以“野兽”为题,除了显示作者内心对时代的愤怒的反抗外,还给读者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诗歌主体的非人性,用野兽的天性凶猛类比时代的野蛮、无理性和诗歌主体的无穷勇气、无限战斗性。于后者,鲁迅先生在《坟·摩罗诗力说》有类似的用法:“尔时吾自觉如野兽,力与风雨电光猛虎战也。”前四句“我是一只被追捕的野兽/我是一只刚捕获的野兽/我是被野兽践踏的野兽/我是践踏野兽的野兽”用平静的陈述语气,写“我”作为一个人、怎样变成一个兽的过程,感情内聚收敛,但极富爆炸力。“被追捕”、“刚捕获”、“被野兽践踏”到“践踏野兽”,这是一个身份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血与泪的过程,更是一个接受侮辱到自觉反抗的过程。“我的年代扑倒我”,“那个年代”是指“文革”开始的年代,这一句必不可少,是对社会环境的交代,我们现在称之为“十年浩劫”,正因为这一场灾难,将“人”变作“兽”。“斜乜着眼睛/把脚踏在我的鼻梁架上/撕着/咬着/啃着/直啃到仅仅剩下我的骨头”,“斜乜”就是“上下眼皮微合拢,眼珠斜着看”的意思,这几句加重了人成为兽后的非人性即兽性,其兽性更加变本加利,越发超过了作为纯粹意义的兽,这是令我们现在的人不得不深思的,人的人性哪里去了,人的理性哪里去了?“撕着”、“咬着”、“啃着”,对人之兽性反复渲染,层层加深,直至“仅剩我的骨头”。“我”对于仅剩的一根骨头,何以面对、何以堪言?是无奈、是逃避、是流泪、是屈服、是卑躬屈膝、抑或是郁郁而终?作者用最后一句诗作了义正严辞的回答——“即使我仅仅剩下一根骨头/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

文学是人学,诗歌也不例外,无论艺术在反人性、非人性方面走了多远、走得有多成功,最终还得回到对人性的更高、更真、更本质的反映上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页)。那么,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即使我仅仅剩下一根骨头/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无疑是从兽性回到了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上来了。无疑,那是一个把“人”变作“兽”的年代,那个年代本身就是一个披着一张热血红布作体面外衣的“兽”,让许多人在感情中丧失理性甚至人性。而作者在前半部分正是对这种丧失的具体描写,也就是人兽化的过程。而兽化的人如何回归人性,如何再一次做人——那些不能回归的,将永远沦落为“兽”,成为永远的受伤者,抑或伤人者。作者最后一句,在前面铺陈叙述的基础上,感情得以爆发、得以渲泄,是点题之笔,升华主题。把这首诗的境界抬高了不止一个层次,如果没有这一句,他只是撕开一个血淋淋的伤口,让读者欣赏其中溃烂的部分。最后一句,是作者(应该说是作者这一类人)发出的时代脊梁的最强的反抗的声音。它是一种想要彻底的反抗,在反抗中,被那个年代沦为“兽”的人的人性理性的回归,也就是说这里的反抗的过程是一个回归人“自我”“本性”的过程。这种反抗与回归,在客观上起到了承担挽救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责任的作用。在反抗和回归中,至关重要的是大无畏的勇气,而在最后一句中也得以体现。直面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正是从时代的生活中来。所以,在这首诗,揭露不是主要,控诉不是主要,反抗才是主要,挽救才是主要。要挽救,而记住生活的磨难,从过去的苦难中吸取教训也就成为必须的了。

在这首诗中,重温苦难,记住磨难,是为了以史为鉴,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附:《野兽》 原文(韩庚成 2012-12-14 17:41:44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 重读经典专栏 链接地址:http://zgsglp.com/thread-106591-1-1.html

作者:黄翔

我是一只被追捕的野兽
我是一只刚捕获的野兽
我是被野兽践踏的野兽
我是践踏野兽的野兽
我的年代扑倒我
斜乜着眼睛
把脚踏在我的鼻梁架上
撕着
咬着
啃着
直啃到仅仅剩下我的骨头
即使我仅仅剩下一根骨头
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

1968年

——————————————————————————————————————————————————————————————————————————

十六、

  浅淡原始现实主义在现代诗歌垃圾诗派中的惊艳再现
  ——读管党生《我所认为的贵族》
  
  平时很少阅读垃圾派的大作,在流派网重读经典栏目里看到管先生的成功之作,把这首《我所认为的贵族》归为垃圾派作品,我内心实在不以为然,遂网上搜索了一些垃圾派作品,一读下来,严重感受到,此派作品是对以往一切诗歌的挑战,并且此派在网络诗坛享有盛名,即所谓“北有下半身,南有垃圾派”,创始人皮旦,有三原则——“第一原则∶还原、向下,非灵、非肉;第二原则∶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第三原则∶粗糙、放浪,方死、方生。”管先生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
  
  诗歌发展到现在,终于有人敢于向以前的诗歌说“不”,把从上至下贯彻到底,从贵族到平民、到平民之下、到猪、到狗,从思想到身体、到器官、到垃圾、到屎、到尿,裸露一切打破一切而冲溃一切,敢说真话,敢说隐秘,颇有实话实说之文风,能把生活之下的垃圾(阴暗)的真实面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回到诗歌最初的摹物摹生活摹心理的状态,姑且称之为原始现实主义。这种绝对忠于现实,忠于内心,不拔高,不忌讳的诗歌创作,其中又隐含了反现实反生活本身的因素。在玩世不恭、恶搞的表面之下,在看似尊崇真实、看轻虚假之下,在外表坚强、对什么都无所谓之下,实则有一种空虚、失望、发泄、梦破后无路可走的苦闷、荒诞、人生压抑、丧失信心、现实是丑陋的、自我是低贱的、摧毁自我、又想要在失落中重寻自我、重建自我等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这让我想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后、西方的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又没落后荒诞派戏剧的兴起,反现实、反意义、反理性、绝望、空虚、无聊、荒诞、人生压抑、不可理解、不可表达、不可思议,虽然开始没有被观众所接受,然而出乎作者们的意料,却意外的表达了当时人们孤独寂寞无助的心灵和那个世界的真实图景而最终获得成功,其中的代表作家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尤奈斯库于1970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即获得法国学术界的最高承认。而我们现在的垃圾派多少与之有一些共同之处,从迷失的围城中冲掘出来,找到真实的自我,重建理想和信仰,这也许就是我们诗歌和人生的大成功,管党生先生这首《我所认为的贵族》的一点小成功也许就是这大成功路途上的一小步。
  
  开篇我说把管先生这首《我所认为的贵族》划入垃圾派作品我是不以为然的,然而细读下来,它还是有实话实说之风,并且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特别是一个“呸”字最为传神,现在认识到了它正是从垃圾诗中脱颖而出的精品。本诗以平易近人、有一种亲切感的口语叙说式开门见山——“和是否成功无关,和是否有钱无关”,直承题目,说明“我”所认为的贵族是精神上的,与物质无关,而题目作了本诗第一句的功能,显示精炼、简洁的特点。然后用“刘亚楼”“杜聿明”和“北京火车站的乞丐”更深入地说明“我”所认为的贵族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代表一类人,而又是从高到低,从表面到内在,层层深入地排列。刘亚楼凯旋而归时擦亮皮鞋,这个细节表明做好大事又能不忘细节;杜聿明用姓名纠正看守所喊的代号,意在表明,无论境况如何,军人是有个性尊严的;而乞丐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贱视,非常戏剧性的还“我”以“呸”,这一细节,再一次表示作者认为的贵族是那些有独立人格的,看得起自己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自己尊严的人。想起古人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今人有对着口痰还之以“呸”的妙事,真是不亦乐乎。我想这就是原始现实主义在现代垃圾派诗歌中的典型运用了吧。

附:《我所认为的贵族》
管党生

和是否成功无关
和是否有钱无关
我所认为的贵族
是刘亚楼每次从战场上回来
都把皮鞋擦的非常亮
是杜聿明在解放军看守
点名“1号战犯出列”时

“我不是1号
我是军人杜聿明”
是我在北京火车站
无意吐了口唾沫
旁边的一个乞丐
以为我是针对他
对我非常响亮的
“呸”了一声

——————————————————————————————————————————————————————
十七、悲哀与希望的寄托


  ——诗歌勇士徐敬亚以诗的形式奋斗与战争的作品《我告诉儿子》之读后感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题记(鲁迅语)
  
   一
  
  读完徐敬亚先生的《我告诉儿子》后,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一首有担当的诗歌。
  古之为文者,虽不能如江湖大侠一样行侠千里、仗剑救人,伸张正义于瞬息之间,但他们可以把道义融于字里行间,让天地浩然正气留存于芸芸众生的心底,在人民的头脑中、思想中活着。这样的思想传承高过侠者何止千倍万倍。而在《我告诉儿子》一诗中,正有这样一股浩然正气在。拳拳之心、肺腑之情,读之而感之而触之,在字里,在心中,在胸间,而盈盈满之、溢之。
  作者徐敬亚,1949年生,吉林长春人。著名批评家、诗人。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今天》理论撰稿人之一。1976年起写诗。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散文、评论作品多篇(部)。代表作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自称生于民国38年,比一个国家还要早出世几个月,毕个人之力为推进这个国家的文明与进步而抗争,屡败屡战,追随新潮。虽一生备受打击,“却加倍地感谢全部的命运安排”。《我告诉儿子》不仅仅是一首长诗,更是一个“步入黄昏”的老诗人的“人生遗嘱”。据说,1984年写此诗时,徐正被批判,儿二岁。
  在人生的困境中,歌者以诗为载体,把悲哀与希望留存后代,那时所遇到的困难在作者心中是何等沉重,对未来的希望是何等殷切,对现实的斗争是何等的诀烈,我们今天可以想象,但我不能具体的得知。很多情况,很多情感,我在诗里感知感受。这首诗,沉着内敛,而又风华张扬,可谓”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奇”“巧”“和”根本不是这首诗的主要,而在十节诗中,隐隐还有风雷之声。也许,在作者心里,是人生的最后时刻,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思想要传递。而今天,我读之,不免百感交集,感觉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期望。
  
   二
  
  作者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展现出一个诗人在特殊情况下对整个社会与未来的反思的境界。作者曾说过“上帝永远在白云之上放牧着无数的拷问与猜想”(《我们为什么写诗》)。在一个危难的时刻,这样的拷问,无异是灵魂的反观与回照。在这样一个危难的时刻,作者无异是站在所有的历史之上、所有的现实之上写这首诗,个人的追求是历史的产物,而现实却没有产生诗人期待的东西,理想可以是超越现实的,但现实却无情地否定着理想,两者尖锐地对立,既深情地憧憬,又深感在现实中难以如愿,使作品有一种悲哀、苦闷、沉重而希望、向上的力量。
  读到“在我的时代/香气扑鼻。悠扬,而又苦涩/贝多芬的鬃毛,乐曲般拂起/而我却从来没有一天开心歌唱过”,我想起阿富汗当代散文家和诗人乌尔法特先生也曾写过类似的句子“我所要的东西这儿找不到。可是那些想作高官的人却可以找进身的阶梯。//想要得到新汽车的人已经坐上了汽车;想要发财的人的金钱已经把银行塞满了。//只有我的愿望未能实现。因为我所要的东西的确很稀罕,可是我非常希望能得它。//是呀,我需要的是新的思想和新的世界。”如果有一项任务诗人不能完成,在现实中,似乎就只有向生活屈服了,但是,诗人没有。我们看诗人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斗争的历程,在风暴之中如何奋争过、挣扎过。“爸爸不是没有伸出手”,在现实中,诗人也曾是一个勇敢者,该出手时绝没有退缩,也曾站临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也曾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滚滚的历史潮流。但是,“最后,我握着的/仍然是自己的全部手指”,诗人努力过、奋斗过、追求过,但最无奈的结局不过是如此,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回到原点,有无穷的力量,却只是握着自己的手指。“只有心里的风,可以作证/我的每一个指纹里/都充满了风暴”,那个时代和诗人心灵的风暴是如何的强烈,“每一个指纹里”都好像有涛天的巨浪,而只有“风”可以作证。好像诗人站临“风暴”之前,对孩子说,孩子,你要接着我,面对“风暴”,战胜“风暴”,不要屈于“风暴”,我不是懦弱的,但你们要超过我。
  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这首诗是时代的证言。
  
  三
  
  这首诗,在深深爱中,有欣慰、有希望,有在悲哀中奋进的励志的力量。“世事如棋,天意如刀”,在一个平凡而神圣的时刻,诗人的孩子诞生了,恰公元1982年,诗人正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面对人生和社会新的双向选择,现实不竟如人意。“输掉了开阔地”,当指人生的一些失意事,但有输,也有赢,作者喜得贵子,在理想方面,不作思想上的彷徨者,而作行动上的呐喊者,“站在星星上向天空开枪”,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何等的豪放胸襟,这样开创的事业,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第一节,诗人应是在沉重的心情下落笔,而内容却是喜剧性的,所以悲喜交织而心思从容,在追忆中有欣慰,在沉痛中有奋起,孩子的到来,给诗人以责任,同时也给诗人以惊喜、信心、希望和力量。
  第二节,以“记得”二字引领,简短有力。“冰”乃有冰雪聪明、冰清高洁、冰山隐韧之意,与火相对,为水之晶,为世上最低之火,零度以下之火,冰火砥砺,构为精神之闪光晶体;“石”乃有顽强坚固、粗糙无形、石破天惊之特质,联系整句,隐隐含有英雄不问出处之意。埋头苦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水与灰尘的粉沫”炼为无尚的精品或理想之光传承,把生命化作火焰的温度,“冰”组成“你”,但流传下去的将是温暖,理想的温暖、文化的温暖、人格的温暖......。纵天生奇才,人生的诗歌灿烂永远,理想的词语如星星一样高远而辽阔,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世上虽然充满守旧与倒退,也会有创造与革新应运而来,“我最先给你的只是一只耳朵”,这一只耳朵,应是谦虚的耳朵、学习的耳朵,能听话的耳朵;这只耳朵从最初的接纳知识、到认识宇宙的一般规律,从接受真理、修正真理、到抛弃真理,多学、多听、多记、多容到多识、多弃、多空,一直到最后有一个声音呼喊着你的名字,那是一个来自很高位置的声音,是整个人类的声音,那么,“你”可以高昂地扬起头颅的同时,还是要谦虚的低下头。正如鲁迅所说,夏夜纳凉,倘有美女相唤,绝不能相应答;而你在成功和荣誉面前,绝不开口说话,是因为诗人认为低头行走、学习和永远的听话比说话更重要。“那一天”神圣时刻来临时,你和“白兰花低着头穿过玻璃”一样,沉静而勇敢,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各种神秘的界面,那些真理如玻璃一样透明,细节沉稳,谦虚永远是美德。无声无息的赞扬是最高的荣誉,一切都铭记于人民的内心,人民会记住你做过的一切,那些匆匆走过的人,正是给你关注最多的人,正如成功在于靠自己,也在于他人,“很多人什么也不说/就走了”,群众归于冷漠,一切归于平静,万物恢复于原状,但一切又都似乎已经变化。
  第三节展现人生的一个境界,一个必须要面对的境地。“在你的面前”,看到的“丑”未必是丑,那些善良的高尚的未必是以善与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有一个长得很丑的人”走在你人生必经的道路上,没有微笑,他是“冷笑着”的、冷漠着的对待你,但冷漠的挚诚,你是会明白的,你经历了种种的人生的酸甜苦辣就一眼会懂,有一种冷笑是面对困苦和磨难的利器,即使绝望,即使无路,即使生死于咫尺间,也要有“坐下来喝酒”的豪情与淡定,也许世俗人会认为那是落魄,但那也许是“我”或是“我生前不通姓名的朋友”,或者就是“你”,这只是人生的一节小路呵,让“我”的、“你”的、还有“他”的人生之路多么摇曳生姿

刘光荣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帖子数 : 11
注册日期 : 13-06-09

返回页首 向下

光荣读诗 Empty 回复: 光荣读诗

帖子 由 刘光荣 周四 六月 13, 2013 4:51 am

(续)

十七、悲哀与希望的寄托


  ——诗歌勇士徐敬亚以诗的形式奋斗与战争的作品《我告诉儿子》之读后感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题记(鲁迅语)
  
   一
  
  读完徐敬亚先生的《我告诉儿子》后,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一首有担当的诗歌。
  古之为文者,虽不能如江湖大侠一样行侠千里、仗剑救人,伸张正义于瞬息之间,但他们可以把道义融于字里行间,让天地浩然正气留存于芸芸众生的心底,在人民的头脑中、思想中活着。这样的思想传承高过侠者何止千倍万倍。而在《我告诉儿子》一诗中,正有这样一股浩然正气在。拳拳之心、肺腑之情,读之而感之而触之,在字里,在心中,在胸间,而盈盈满之、溢之。
  作者徐敬亚,1949年生,吉林长春人。著名批评家、诗人。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今天》理论撰稿人之一。1976年起写诗。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散文、评论作品多篇(部)。代表作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自称生于民国38年,比一个国家还要早出世几个月,毕个人之力为推进这个国家的文明与进步而抗争,屡败屡战,追随新潮。虽一生备受打击,“却加倍地感谢全部的命运安排”。《我告诉儿子》不仅仅是一首长诗,更是一个“步入黄昏”的老诗人的“人生遗嘱”。据说,1984年写此诗时,徐正被批判,儿二岁。
  在人生的困境中,歌者以诗为载体,把悲哀与希望留存后代,那时所遇到的困难在作者心中是何等沉重,对未来的希望是何等殷切,对现实的斗争是何等的诀烈,我们今天可以想象,但我不能具体的得知。很多情况,很多情感,我在诗里感知感受。这首诗,沉着内敛,而又风华张扬,可谓”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奇”“巧”“和”根本不是这首诗的主要,而在十节诗中,隐隐还有风雷之声。也许,在作者心里,是人生的最后时刻,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思想要传递。而今天,我读之,不免百感交集,感觉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期望。
  
   二
  
  作者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展现出一个诗人在特殊情况下对整个社会与未来的反思的境界。作者曾说过“上帝永远在白云之上放牧着无数的拷问与猜想”(《我们为什么写诗》)。在一个危难的时刻,这样的拷问,无异是灵魂的反观与回照。在这样一个危难的时刻,作者无异是站在所有的历史之上、所有的现实之上写这首诗,个人的追求是历史的产物,而现实却没有产生诗人期待的东西,理想可以是超越现实的,但现实却无情地否定着理想,两者尖锐地对立,既深情地憧憬,又深感在现实中难以如愿,使作品有一种悲哀、苦闷、沉重而希望、向上的力量。
  读到“在我的时代/香气扑鼻。悠扬,而又苦涩/贝多芬的鬃毛,乐曲般拂起/而我却从来没有一天开心歌唱过”,我想起阿富汗当代散文家和诗人乌尔法特先生也曾写过类似的句子“我所要的东西这儿找不到。可是那些想作高官的人却可以找进身的阶梯。//想要得到新汽车的人已经坐上了汽车;想要发财的人的金钱已经把银行塞满了。//只有我的愿望未能实现。因为我所要的东西的确很稀罕,可是我非常希望能得它。//是呀,我需要的是新的思想和新的世界。”如果有一项任务诗人不能完成,在现实中,似乎就只有向生活屈服了,但是,诗人没有。我们看诗人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斗争的历程,在风暴之中如何奋争过、挣扎过。“爸爸不是没有伸出手”,在现实中,诗人也曾是一个勇敢者,该出手时绝没有退缩,也曾站临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也曾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滚滚的历史潮流。但是,“最后,我握着的/仍然是自己的全部手指”,诗人努力过、奋斗过、追求过,但最无奈的结局不过是如此,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回到原点,有无穷的力量,却只是握着自己的手指。“只有心里的风,可以作证/我的每一个指纹里/都充满了风暴”,那个时代和诗人心灵的风暴是如何的强烈,“每一个指纹里”都好像有涛天的巨浪,而只有“风”可以作证。好像诗人站临“风暴”之前,对孩子说,孩子,你要接着我,面对“风暴”,战胜“风暴”,不要屈于“风暴”,我不是懦弱的,但你们要超过我。
  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这首诗是时代的证言。
  
  三
  
  这首诗,在深深爱中,有欣慰、有希望,有在悲哀中奋进的励志的力量。“世事如棋,天意如刀”,在一个平凡而神圣的时刻,诗人的孩子诞生了,恰公元1982年,诗人正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面对人生和社会新的双向选择,现实不竟如人意。“输掉了开阔地”,当指人生的一些失意事,但有输,也有赢,作者喜得贵子,在理想方面,不作思想上的彷徨者,而作行动上的呐喊者,“站在星星上向天空开枪”,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何等的豪放胸襟,这样开创的事业,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第一节,诗人应是在沉重的心情下落笔,而内容却是喜剧性的,所以悲喜交织而心思从容,在追忆中有欣慰,在沉痛中有奋起,孩子的到来,给诗人以责任,同时也给诗人以惊喜、信心、希望和力量。
  第二节,以“记得”二字引领,简短有力。“冰”乃有冰雪聪明、冰清高洁、冰山隐韧之意,与火相对,为水之晶,为世上最低之火,零度以下之火,冰火砥砺,构为精神之闪光晶体;“石”乃有顽强坚固、粗糙无形、石破天惊之特质,联系整句,隐隐含有英雄不问出处之意。埋头苦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水与灰尘的粉沫”炼为无尚的精品或理想之光传承,把生命化作火焰的温度,“冰”组成“你”,但流传下去的将是温暖,理想的温暖、文化的温暖、人格的温暖......。纵天生奇才,人生的诗歌灿烂永远,理想的词语如星星一样高远而辽阔,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世上虽然充满守旧与倒退,也会有创造与革新应运而来,“我最先给你的只是一只耳朵”,这一只耳朵,应是谦虚的耳朵、学习的耳朵,能听话的耳朵;这只耳朵从最初的接纳知识、到认识宇宙的一般规律,从接受真理、修正真理、到抛弃真理,多学、多听、多记、多容到多识、多弃、多空,一直到最后有一个声音呼喊着你的名字,那是一个来自很高位置的声音,是整个人类的声音,那么,“你”可以高昂地扬起头颅的同时,还是要谦虚的低下头。正如鲁迅所说,夏夜纳凉,倘有美女相唤,绝不能相应答;而你在成功和荣誉面前,绝不开口说话,是因为诗人认为低头行走、学习和永远的听话比说话更重要。“那一天”神圣时刻来临时,你和“白兰花低着头穿过玻璃”一样,沉静而勇敢,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各种神秘的界面,那些真理如玻璃一样透明,细节沉稳,谦虚永远是美德。无声无息的赞扬是最高的荣誉,一切都铭记于人民的内心,人民会记住你做过的一切,那些匆匆走过的人,正是给你关注最多的人,正如成功在于靠自己,也在于他人,“很多人什么也不说/就走了”,群众归于冷漠,一切归于平静,万物恢复于原状,但一切又都似乎已经变化。
  第三节展现人生的一个境界,一个必须要面对的境地。“在你的面前”,看到的“丑”未必是丑,那些善良的高尚的未必是以善与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有一个长得很丑的人”走在你人生必经的道路上,没有微笑,他是“冷笑着”的、冷漠着的对待你,但冷漠的挚诚,你是会明白的,你经历了种种的人生的酸甜苦辣就一眼会懂,有一种冷笑是面对困苦和磨难的利器,即使绝望,即使无路,即使生死于咫尺间,也要有“坐下来喝酒”的豪情与淡定,也许世俗人会认为那是落魄,但那也许是“我”或是“我生前不通姓名的朋友”,或者就是“你”,这只是人生的一节小路呵,让“我”的、“你”的、还有“他”的人生之路多么摇曳生姿,丰富着你的生命。不要小看你身边的一切,“他和我”都是有同样原则和底线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打开那只盒子”,不该取得的,“我们”从来没有妄想,也许是“我们”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但“我”相信你会。也会坚持“你”应该坚持的原则和信仰。为了前进,什么都可以丢掉,但信仰不可丢掉。
  
  四
  
  第五节诗人直言父亲的性格特征及对儿子心有所期。“你的父亲/不是一个温和的人/这个人的温度,全部被冰雪融化”,“冰雪”喻生活、喻环境,结合第二节所言“冰与石头”“温度”,可以理解为诗人把整个生命与全部精力皆投入到与困难作斗争中去了,为追求而奋斗不遗余力。这是一个严肃而严厉的人,在困难面前从不知道退缩,在压力和权力之下,从不知道低头。这是诗人的骨气。所以,“我一生也没有学会点头奉承”。而“正因为我心里想的太好”,“所以说出的话总是不好”,所以诗人的话就会成为忠言逆耳,所以诗人为真理得罪过不少人。“我一辈子用左手写字/握手时却被迫伸出右手”,这一句也许是诗人具体情况的真实写照,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尴尬处境,因为处理不好、也不能理顺一些必要的关系,诗人与外在世界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诗人语重心长地写道“儿子啊/这是我在你生前,就粗暴地/替我们家庭选择的命运”,在“你”出生之前,很多东西都已决定,“我,已经是我”,已成定局,不可改变,但“你,正在是你”,虽然不可逆转,但是是可以改变的,“你”正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候,你一定要珍惜,“我”是没有办法了,而“你”是可以选择的、也是可以塑造的。但“我”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你”,“别人向左,你就向右/与世界相反――/多么富有魅力!”,不能跟着别人的屁股走,也不能跟着别人的叹息打喷嚏,要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创新,墨守成规就是倒退,而创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你正在形成你独特的自己,而不仅仅是我个体生命的简单延续,所以你更要珍惜,珍惜你自己成长的一切机会。
  第六节在第五节谈创新独立勇敢的基础上回到了传承与延续的问题上来。“我的力量/总有一天会全部溜走”,当岁月流走、时光老去,诗人也会老去,但他的力量与思想并没有消失,那在哪里去了呢?请读,“当你的肱二头肌充血的时候/我正与你的力量约会”,不要惊讶“你”为何会这么血气方刚、会充满这么多澎湃的力量、会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支撑你不停向前,那是“我”赋予“你”特殊的异禀,并且请你呀也要把它宣道开去,“拳台上,你和对手握拳时/要把墨水悄悄印在他的手上”,让祖国的精神和文化一直深入人们的心灵,包括“你”对手的灵魂,尊重对手吧,就是尊重自己,对手的提高就是自己的提高。而“我”的悲伤与精神将是“你”永远的财富,“被我忍住的眼泪/将会成为你流淌的金币”,“我”的经验将值得“你”珍藏。虽然时光老去,但诗人深情的吟唱,“我一天也不会离开你/我将暗中跟踪你,走遍天涯”,孩子呀,“我”虽然表面是冷漠的无情的,但是“我”心底一直不能放开“你”,一刻也离不开“你”,“我”一直在“你”后面,陪“你”“走遍天涯”。爱子之情通过前面看似严厉的深嘱的铺垫下突然从字行间跳跃出来了,诗情得以强化,很是感人。“儿子,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上路之前,都要替我/把那双老式的尖头皮鞋擦得/格外深沉”,“我”永远都是一个行者,时时刻刻都在路上,对于这样一个爬涉者,准备好一些前进路上的工具和武器也是成为必要的了,为粉碎前路上的一切障碍而高歌吧。为路准备好鞋,为诗准备好词语,为歌准备好曲子,为理想准备好未来。
  
  第七节,父爱更进一步的表达与深化。“你的功勋/注定要在上午升起”,诗人真心为儿子的成就而欣慰,年轻时风华正茂,是星星就注定要在天空闪耀。但是人生是不必为已有的而沾沾自喜的,有很多东西都是会稍纵即逝的,失去了也就不会再一次拥有,比如机会、比如感情。人生中有一些是不必强求的,但对一个人来说,又有一些是不能失去的;而那么不能失去的却最易逝去,“我们”只有把握机遇、奋力去追,才有可能做到曾经拥有而不必强求,所有“地毯上的图案突然逃离大门时”,“你要立刻起身追赶”。都说过程比结果重要,以为成功就在咫尺之间,在结果还没有最后来临时,而结果却与你的期待相反,还得你用生命和荣誉去交换时,在你就以为失败已经是不可避免时,在你在万念中已经没有再有一念是为你自己而坚持时,那时,“你”会想起“我”,“那时,你会听到/我在牛皮纸里为你沙沙歌唱”,“我”的歌声也就是“你”自己的歌声,在歌声中,你会恢复平静,你会从高高的伟大之位置回归平淡平凡;在歌声中,你会省悟,成功将是另一种失败,而失败也可以说是别样的成功,心中有平凡群众的人,人民永远记得他,那些自以为高贵自以为风格别具一格的人,人民将把他遗忘于风尘。那“沙沙”的歌声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提醒、警示、鼓励与爱。
  
  第八节,继续讲解父亲人生经验中的经典宝库和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待。“一个人/一生总共也渡过不了几条河”,在生活的“冰”与“石”中,在生命的血与火中,一个人能走完几条道路、能进入几个至妙的人生境界?但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诗人“终于明白”,“我永远学不会的沉默/才是一架最伟大的钢琴”,虽然词语是诗歌的砖头,但沉默却更有诗意;“我”为人间呐喊,“我”为地底发言,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沉默才是最美的旋律,也是最具爆发力的力量,是的,沉默是金,由“我”这个从没有学会沉默的人在前人的宏言伟论后来作再一次的论证。“明天,或者下一个明天/总会有人敲你的门”,在人生的旅程,永远存在一个明天,从明天的来者,也许是机会、是一个从没有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问题,它总会姗姗来迟,它敲一下门就会从门缝溜走,你一定要时刻准备着,“你”一定要“想也不用想/就要站起来”,等待许久的时刻、也许是一生的时刻,它来了、就要走了!“你”一定准备好了。有时,良心重于生命、事业和信仰,或者说良心就是一个人一生的信仰,“是胸前一个漏掉的纽扣/使我年轻时就突然坚定”,美德将与良心同在,在权力面前、在压力面前,也最易失去,就像我们最初的梦想会在俗世生活中渐渐迷失一样。而在快乐中,突然意识到“我”的本心正在消失无踪,从那时起,“我”明白了意志的作用、什么才能叫住真正的坚强坚定,不是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变,而是在生活中如何坚守本是自己的东西,做人如何做自己。也许是贫穷,让“我”失去胸前的“纽扣”,但让“我”的心灵更加坚强。“你”也应该是坚强的,因为“你,注定是我的一部分苟延与残喘”,一个人的出身是不可选择的,虽然“你,正在成为你”自己,但你注定是“我”的延续,当然包括坚定。“我”的梦想和事业,相当一部分要由“你”来完成。当你“擦拭我不愿弯曲的脊背”,你就会真正懂得“我”,真正明白什么是“龙骨”,什么是男儿尊严。而作为龙的传人,理所当然“你要沿着龙骨的曲线寻找女人”,而中华民族作为龙族,“男人/可以使水向上走”,真正的男儿,将会超越,使不可能变得可能。“你”既是我的继续,也将是“我”的超越,将“我”埋进坟墓的人。这里,不单是谈父与子个体的血缘传承,而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源远流长。
  第九节,诗人作为父亲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徘徊矛盾,既想儿子是自己的延续,又希望他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诗中写到了作者最终放下的心理。“你的父亲/一生也没有学会偷偷飞翔/我把折断的翅膀/像旧手绢一样赠给你”,“我”勇往直飞,在残酷的现实中折断了翅膀,能留给“你”的,就是这一幅断翅,“我”对你的影响或者说作用是极小的,“愿意怎么飞就怎么飞吧”,但“我”将欣慰,将雀跃,因为“你是我变成的另一只蝴蝶/是一个跌倒者加入了另一种力量的奔跑”。诗人由为人父的牵挂到彻底的放心,文风由凝重变得轻快,“你的心脏/是我与一个好女人撒下的沙子/你自己的心,愿意怎么跳就怎么跳吧”,是的,“你”是属于你的时代的,你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梦想,请走“你”自己的路吧。“儿子,父亲只要求你/在最空旷的时候想起我/一生只想十次/每次只想一秒”,“我”还是希望“你”能记得我,“你”跳动的心里,是“我”与一个好女人——“你”妈妈共同播种的沙子,聚沙成土,会开出灿烂的花来。
  
  第十节是结尾,提出希望和强调。发自内心的,诗人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个父亲的心愿,“我多么希望/你平安地过完一生”;但,“可是生活总是那么不平/某一天,当大海扬起波涛/我希望/你,恰好正站在那里”,希望你能挑起时代的风浪,因为你和“我”一样长着龙的脊梁。时刻准备着,当祖国和时代需要你时,会轻轻地呼唤,你要无条件地挺身而出,“我再说一遍/有人喊你的名字时/你要回答”,你会比“我”更勇敢,临阵退缩不是龙的传人的风格,力挽狂澜才是弄潮者的风流与本质。“儿子啊,请记住/你应该永远像我的遗憾/一样美”,读到这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限欣慰——“有子如此,夫复何憾”的感慨。这是收笔,在朦胧唯美浪漫感伤与现实的交融之下,让结句收敛富有哲理意蕴而余味无穷。
  
  五
  
  徐敬亚先生的《我告诉儿子》,全诗在沉重与悲意中下笔,结尾在欣慰与希望中收笔,萦绕在字里行间有传承与创新、引领与独立两大主题,是诗人危难时的寄寓。诗人设定了一个场景:父对子的交代。父亲把接力棒交给儿子,其实也可理解为整个中华民族排除困难、追求理想,龙族精神不可磨灭、打压不了、扼杀不了的坚定不移的心灵与文化的力量。
  掩卷沉思,不免又要再谈一点多余的题外话。不可否议,这是一首好诗,堪称经典;但在很多诗友心中、我心中,总觉得好诗在民间、好诗人在凡间,当时代的好诗与好诗人,我们还没有一一遇到,可能有很多好诗已经埋没在诗海洋里,只要民间的天才能发现十之一二,我们的整个社会就应该改变。所以,我辈同仁尚当努力,多读好诗,多评好诗。
  
  
附原作:

我告诉儿子

作者:徐敬亚

在你诞生的时候
有人在下棋
输掉了开阔地之后
我们站在星星上向天空开枪


记住
是冰和石头组成了你
而水与灰尘的粉沫
要靠你的一生去转化
把温度传给下一代
这算不了什么
我最先给你的只是一只耳朵
你应该听到
总有人喊你的名字
那一天
白兰花低着头穿过玻璃
很多人什么也不说
就走了


在你的面前
将有一个长得很丑的人
冷笑着,坐下来喝酒
那是我生前不通姓名的朋友
他和我,一辈子也没有打开那只盒子


在我的时代
香气扑鼻。悠扬,而又苦涩
贝多芬的鬃毛,乐曲般拂起
而我却从来没有一天开心歌唱过
爸爸不是没有伸出手
最后,我握着的
仍然是自己的全部手指
只有心里的风,可以作证
我的每一个指纹里
都充满了风暴


你的父亲
不是一个温和的人
这个人的温度,全部被冰雪融化
我一生也没有学会点头奉承
正因为我心里想的太好
所以说出的话总是不好
我一辈子用左手写字
握手时却被迫伸出右手
儿子啊
这是我在你生前,就粗暴地
替我们家庭选择的命运
我,已经是我
你,正在是你
但我还是要告诉你
别人向左,你就向右
与世界相反――
多么富有魅力!


我的力量
总有一天会全部溜走
当你的肱二头肌充血的时候
我正与你的力量约会
拳台上,你和对手握拳时
要把墨水悄悄印在他的手上
被我忍住的眼泪
将会成为你流淌的金币
我一天也不会离开你
我将暗中跟踪你,走遍天涯
儿子,不管我在,还是不在
上路之前,都要替我
把那双老式的尖头皮鞋擦得
格外深沉


你的功勋
注定要在上午升起
地毯上的图案突然逃离大门时
你要立刻起身追赶
那时,你会听到
我在牛皮纸里为你沙沙歌唱


一个人
一生总共也渡过不了几条河
我终于明白,我永远学不会的沉默
才是一架最伟大的钢琴
明天,或者下一个明天
总会有人敲你的门
你想也不用想
就要站起来
是胸前一个漏掉的纽扣
使我年轻时就突然坚定
而你,注定是我暗中的延长
我要靠你的目光
擦拭我不愿弯曲的脊背
你要沿着龙骨的曲线寻找女人
男人
可以使水向上走


你的父亲
一生也没有学会偷偷飞翔
我把折断的翅膀
像旧手绢一样赠给你
愿意怎么飞就怎么飞吧
你是我变成的另一只蝴蝶
是一个跌倒者加入了另一种力量的奔跑
你的心脏
是我与一个好女人撒下的沙子
你自己的心,愿意怎么跳就怎么跳吧
儿子,父亲只要求你
在最空旷的时候想起我
一生只想十次
每次只想一秒


我多么希望
你平安地过完一生
可是生活总是那么不平
某一天,当大海扬起波涛
我希望
你,恰好正站在那里
我再说一遍
有人喊你的名字时
你要回答
儿子啊,请记住
你应该永远像我的遗憾
一样美

1984年写

1999年改
  

刘光荣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帖子数 : 11
注册日期 : 13-06-09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